趣祝福作文(编辑 快乐魔法师)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1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教师,她答应原先的教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我带的28名学生的帮忙下,魏教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我仅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职责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教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教师。尽管影片里高教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教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教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所以,必须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应当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理解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2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小女孩到了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代课,老师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一个都不能少,一个13岁的女孩成了28个孩子的代课老师,她只会唱一首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歌词的前两句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到这里她连歌词都记不起来了。
对于学生,她唯一的法宝就是不放弃,不放弃对老师的承诺,不放弃村长所谓的50元钱。当班里有个小女孩被选到县城作为运动员培训的时候,她追着汽车去要人;当张慧科进城打工,即使村长不让她去找也不提供交通工具和钱,她带着孩子们搬砖头赚钱,有钱了能买两罐可乐传着26个人喝,大家没有喝过这种饮料,所以这唯一的一口却成了每个人心中唯一的快乐,1500块砖头搬完,还 是不值一张车票钱,不得已大家一起去逃票,趁乱逃过半路还 是被赶下了车,至此电影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城市太大,不上学的学生已经在城市中走丢,没有人脉,没有帮助,没有能力,没办法……
做广播、写寻人启事,最后广播烟消云散,启示纸也随大风吹走了,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去电视台碰运气,在电视台门口,她见人就问“你是台长吗?”
是好心和耐心换来了真诚的关注,上电视,被好心的老板娘帮助,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得她带着自己的学生回到了那个小地方,那个没有粉笔、没有喇叭放国歌的小学校,一个都不能少,她做到了。并且还 让所有学生都认可了她,魏老师。最后一个镜头,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大的,小的,会写的,不会写的,用真实的粉笔写下了自己的话语。
默默的,静静的,所有的围观者都散了,所有的摄像机主持人都撤走了,他们依旧要在这里重复新的日常生活,学习是孩子们在可乐味之后第二口美味,满满的一口就够了。
感谢我们的镜头记录下来这些近乎真实的故事。而我们的教学条件没有这么差,但却有孩子不断的离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拦住他们,为了我们美好的一厢情愿我要去留住他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祖国的花朵很鲜艳,不离开花园才能让我们祖国花园绚丽完整。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3
这天,我为了完成语文作业而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的开头真的有些奇怪,只有“一个都不能少”几个大字。随后便是正片,第一幕便引出了。学生中也有不少捣乱的,其中一个就是张慧科。他经常和老师对着干,似乎班里所有的坏事都有他一份。
但是他家非常贫穷,以至于他辍学去城里打工。他走了之后,学校所有人都想把他找回来。当魏老师呼吁学生搬砖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那一个“好”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无奈钱还女主角——魏敏芝。她是一位代课老师。这所学校原来的高老师母亲有病,所以她才来代课。高老师仔细的叮嘱了她,这里原来是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所以“一个都不能少”。还有一些小事,从这些中可以看出两点,一是高老师是一位认真负责,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与他的亲密也可以说明这点。二则是这个地区的贫穷与落后,“太阳照到钉子上的时候放学”这里连个钟表都没有,只能用这种粗略的方法计时。之后,我了解到高老师能用粉笔头写出一个字来,才更加体会到这里的苦。尽管这样,学生们还是很开心,乡村人民质朴的特点一览无余是不够,只有魏老师一个人去了城里。她先去找了和张慧科一道来的阿姨,这个片段使我感受到了魏老师的变化:她一开始是为了钱,但现在是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半夜在椅子上写寻人启事时我也为之心酸,她居然为了一个差生如此拼命!但使我潸然泪下的还是那一句句“你是台长吗?”这是多么无助的呼喊啊!也正是她愿意为这个孩子付出一切的证明。
1999年的时代背景,造出了这一部电影。感谢老师为我们的付出!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4
昨日,楠哥给我们放了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说实话,这种题材的电影,在我一个人的情景下是不会去全部认真的看完。但在码神和大家一齐看完之后,异常在大家都分享出自我的看法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无疑问,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魏教师从一开始的纯粹为了钱去帮忙看管学生,一天被班里的一个学生的日记感触到,开始慢慢的对学生有了感情,最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最终找到了跑丢在城里的学生。而从走丢的小男孩来说,一开始他是最调皮的`,刻意的去为难教师,捣乱,当他在电视屏幕看到落泪的魏教师的时候,他也瞬间就落泪了,他明白教师为了他在城里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电影的最终,他在黑板上写上了魏教师三个字。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习心里都认可了魏教师这个临时的代课教师。
除了感动以外,我还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性。魏教师一向都在坚持找到那个走丢的小男孩,从一开始让学生一齐搬砖赚去城里的车费,然后到城里的广播站门口等了一天,然后在车站通宵写寻人启事,再到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半,最终才等到台长经过节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说魏教师在这随便一个环节中放弃了,她可能再也不会见到小男孩了。坚持不必须有结果,但不坚持就必须不会有结果。正是这份职责感的促使,魏教师坚持了下来,种因得果才能够最终大团圆结局。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5
甘肃张掖甘州区甘浚镇东寺村的农户石作新正在给能繁母牛添加饲料。今年他养殖了14头母牛,繁育牛犊6头,比去年增收8000多元。他见到帮扶干部高兴地说;在家门口看到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拍摄过程,更坚定了脱贫致富决心,自己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力争年底过上小康日子。
连日来,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创作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成为甘肃张掖村民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剧情反映贫困村脱贫过程中,村民走上勤劳致富路。甘州区甘浚镇东寺村、速展村、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子村的村民目睹拍摄过程和央视播出后,激发了致富奔小康新激情,目前,全身心投入到了春季生产中。
据悉,该剧展现了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一主题,揭示精准扶贫路上扶志、扶智和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程度的现实意义。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6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十分令人感动的乡村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看完后令我获益匪浅。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3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敏芝就千里迢迢来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7
听影片名感觉挺趣味的。可是,在学校只放了一点,因为还要上语文课的缘故,就停止了。回家,对这部影片念念不完。最让我忘不掉的就是魏教师找张慧科的那一段。
魏教师看起来还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却担任了水泉小学的代课教师,并且做好“一个都不能少”的职责。
魏教师千方百计的凑钱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坐上车了,可是中途被人发现,被别人赶了下来,其实我想:明明就能够往回走,挣好钱在买票坐车去城里的。可是她没有,而是走路到了城里。到城里他找到了带张慧科去打工的人,得知张慧科走丢了,我想这时她心里肯定很难过吧!他没有放弃,而是抱着我偏要找到张慧科的心态。
魏教师,他为了张慧科想出了很多办法:去火车站播广播,看到大街上张贴寻人启事她也去买笔和墨写寻人启事,最终得到一个人的指点来到了电台。
因为他没有证件,没有推荐信,没有保障,也找不到台长,所以活生生的被赶了出来。可是,魏教师不仅仅没有放弃,在电台门口等了一天半,他的心里仅有一个念头:一个都不能少。
从电台里走出一个戴眼镜的,魏教师问道:“你是台长吗?”这个台长心地很好,不仅仅让他上电视,还使富有的人捐了许多粉笔,钱,学习用品等。他和张慧科一齐开开心心的回到了水泉小学。
最终一幕,在讲台上摆了好多粉笔,还是水彩的,张慧科问:“我能多写几个字吗?”魏教师说:“当然能够”于是,张慧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魏教师。
此刻的我们,与他们完全不一样,我们条件比他们的好多了,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学习机会。魏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远远超乎了我的想象,我们应当多尊重教师。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8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前后少了两名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男孩并获得好心人的帮助。
这个代课老师比我们还小,13岁,但她倔强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最后很多人筹钱,但这些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当老师说要找张慧科时,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一面收起大鱼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绝她的请求,并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作文。当老师去搬砖时,农民工都知道这是帮助同学,那么那些不让上车,不给予帮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电视台的接待员,口口声声的按规章办事,看见那个就有本事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张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去面对,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点平淡么。
这个故事,说出了贫困小学的不幸,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不幸,每一个势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认为,山村小学单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国家的大官小官已经完全没有当初共产党的光鲜,社会的腐坏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9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学生一到四年级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10
在开学初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前面,我们就开始审视题目了,到底是钱一个子儿都不少,还是人一个都不少?看到后面我们才渐渐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岁的学生,可是却担当起了小孩们的教师,她起初的意愿是教完一个月后就拿走属于她的50元,认为带小学生,当他们的教师是一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张慧科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他一开始总是跟魏敏芝对着干,非要反着来,有一次他因为捣乱,和魏敏芝争吵了起来,把粉笔都踩烂了,她们很为难,因为高教师走之前嘱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笔,因为粉笔在那里很珍贵。
之后明行光被带走去城里参加跑步比赛,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终被张慧科出卖,失败。之后张慧科因家里贫困跟孙志梅去城里打工,魏敏芝明白后,凑钱去找,可是因没钱并且还是混车进去的,被丢了下来,最终靠双脚走到了城里。魏敏芝找到了孙志梅要求她陪她一齐去火车站找,连大喇叭都用了,可是却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与此同时,张慧科一个人走在路上,饿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离去,最终还是店家给了一个充饥。之后遇到了一个很好地老板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向动用各种办法想方设法的找到张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钱用来写那些‘没用’的寻人启事。最终打听到电视台能够帮忙她找到,她再次靠那双脚走了好多路去那个地方,经历了各种险阻最终见到了台长,并在电视台上好不容易说出了自我对张慧科的真心话。
张慧科十分感动,他很感激魏教师,因为不是她他还一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游荡,流浪,魏敏芝何尝不是如此?她为了找到张慧科,使出了浑身的解术,才找到张慧科,至此他们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记者采访张慧科时,问:“你最难忘的是什么?”他答:“要饭!”我当时一阵心酸,让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都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可是社会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会把你打败,你越是内心强大,越能够生存下来!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11
我这个星期看了个电影名叫《一个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触!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魏老师为了找到那个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电视台的台长,然后出来了个戴眼镜的,问到:你是不是台长?她为了等到那个台长,等了几天几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个电视台的边上,身体靠在电线杆上,把她自己写好的寻人启事放在一边。
她为了找到那个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过火车站的广播室,去过超市买笔和墨水,写了寻人启事,然后又去了电视台……ZFW152.COM
还有就是他们在乡下的学校,很简陋的,讲台是三条腿的,一碰就倒了,他们用的粉笔也很少,我们用的粉笔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们是要用手指甲来抓住它继续用的,我们睡的床很软,而他们的,女生和老师的床却要用椅子垫着,男生的是用几张桌子拼成的床,我们上课有上课铃的,下课有下课铃的,他们呢,上课用手来打铃,下课又是看太阳到一个东西上才打的下课铃的,我们升旗有铁的旗杆,高高的半奏声,而他们向左右后转斗不准的,旗杆也是木头的,升旗的时候音乐也没有的,多么简陋啊!
在大结局的时候,魏老师让他们每人拿一支粉笔写字,到了那个要去城里打工的那个男孩那,他对老师说:“我能不能多写几个字?”说完就写下了三个大字:“魏老师”,这一刻,多么的让人感动啊!
我从看过这部电影后,才知道老师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好,农村的生活多么苦啊,连教室也那么简陋,我们应该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农村,让他们可以和我们一样。
我们看完这个电影后才知道老师是多么的辛苦,还处处为他们自己的学生着想!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12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里面内容非常感人。
在这个感人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她当上了代课老师,以前那位老师姓高,临走前高老师跟代课老师说:“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小魏老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代课老师姓魏,由于那是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在这里有四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读书,而且教室很窄,老师连粉笔头都节约,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师细心地照顾着这28个人,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孩子叫张慧科,是个小男孩,他家太穷,就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连忙凑钱去城里。于是她领着同学们搬砖攒够钱,跟剩下的27个孩子告别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里连着2天2夜都没睡觉,她的耳边又想起高老师的那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连夜赶路,终于到了城里,并且连忙写了好几张寻人启事,写了一晚上粘到各处,后来她知道可以从电视台找人,而且更快,在电视台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小男孩——张慧科。
魏老师对学生负责,虽然穷,但是魏老师依然牢记着这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真让人敬佩!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篇13
今日,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教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教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教师从学校一向到(明白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能够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教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职责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教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当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一天一夜,并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最终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教师找到了张慧科,一齐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所以,我期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