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通常会在网上搜寻什么样的文章呢?文章能力是检验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透过文章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具备多个方面的条件,根据您的需求,趣祝福为您搜索整理了“六年级数学作文”,打开页面感受文章的魅力!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百问百答读后感。
六年级数学作文(篇1)
数学是很好的思维体操,它可以逐渐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多变起来。在数学实验班中,老师们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调动课堂,培养学生探索、发散以及迁移等思维方式。从课后的反馈上来看,效果非常好,学生普遍感觉上课的时候思路很开阔,课后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么老师采用了哪些提问方法呢?
1、迁移性提问,提供思维活动的导向。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校信通在提问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
2、系统性提问,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比如复习“平行四边形”时,老师会让学生连带着一起思考:当具备什么条件时,平行四边形是菱形、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样可以引导孩子把知识串联起来。
为避免孩子们只是说出他记忆中的答案,老师会再进一步追问,你可以证明吗?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我每走一步都需要严密的思考和充分的证据”,而不是“我记得应该是这样”。
3、此外,老师还会通过探索性提问,让孩子思考一个问题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年级数学作文(篇2)
一张纸如果对折几十次、上百次,会有多厚呢?几十米?几百米?对折多少下可以有一座山那么高呢?
我们知道,一张纸的厚度一般不会超过0.08毫米。假设纸的厚度为0.05毫米,对折1次是0.1毫米,对折2次是0.2毫米……依此类推,对折10次就是5.12厘米……
我忽然想到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人在围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2粒米,第二个格子里放4粒米,第三个格子里放8粒米……每一个格子里的米是上一个格子里的米的2倍……依此类推,米最后能够堆成一座小山。
折纸的计算方式不也和这米的计算方式一样吗?我又开始算起来。折1次0.1毫米,折2次0.2毫米,折3次0.4毫米,折4次0.8毫米……折12次2分米……折22次20 9米……折28次13421米!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4500多米,真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啊!
六年级数学作文(篇3)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设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创设了生活情境,即可爱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喜欢的图片着手,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丰富他们新的经验,又通过解读大量生活中的比。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的比的关系,在较为丰富教学的基础上提高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六年级数学作文(篇4)
我们的数学老师姓朱,我们都很爱朱老师。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颗小巧玲珑的鼻子,脸上总是带着迷人的微笑,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和她亲近。朱老师不仅长得美,还像妈妈一样处处关心疼爱我们。
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试考得很不好,只有92分。这是我从来都没有考过的成绩,我很伤心,沮丧地趴在桌子上。朱老师分析完试卷,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亲切地对我说:“张子健你怎么了?气馁啦?这次你没有考好要找找丢分的原因,后面还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呢,你怎么能就此放弃呢?只要你专心听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考到100分的。”这句话仿佛有一股无穷的力量,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我一下子就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回到家,我不再像往常一样出去玩了,而是把《练习与测试》拿出来,专心致志地做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下一章的小数除法考试中拿到了100分。当然,这和朱老师的关心、鼓励是分不开的。
朱老师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抢着做作业,把720除以2的结果算成了66,朱老师改完作业后,严厉地批评了我:“你为什么这么不认真?720除以2都算不来?真是太不应该了!”看到自己犯的这个低级错误,我惭愧极了。想到朱老师那么辛苦地教我们,我做作业还这么不认真,我十分惭愧。
后来,我每次写数学作业时,都感觉朱老师总在我耳边叮咛:“计算要打草稿,即使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也要认真细心,考试考的就是你的学习态度。有的题目你还有‘陷阱’呢!不认真就容易出错,知道了吗?”
朱老师对我们的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朱老师的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洒满阳光的只是彼岸。我爱我们的朱老师!
六年级数学作文(篇5)
陈老师是从五年级上册教我们数学的。他一接手就给我们规定了一系列的原则:第一、书写要端正;第二、计算要细致;第三、上数学课时每个同学至少要回答一次问题;第四、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每一阶段都有提高;第五、不能欠作业。其实我听到第四条就傻了,老师说完这些条列宣布时,大家心里都在说:完了,完了,都完了!接下来,我们男生就有罪受了,本子不见了N次,然后再重做。粗心大意的我可是写仔细二字不少于一万次。而回答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每节课前不预习,那可就是自讨苦吃,下课后陈老师请你到办公室去,他慢慢地提问,直到被问得哑口无言。而如果阶段学习退步了,那可就要对全班同学做总结报告了。于是,在同学都吃过苦头后,对数学卯足了劲,特别是知道下节课是数学,那可一定要打起精神来。因此,陈老师的严可不是一般的!
六年级数学作文(篇6)
上一次,我们拜访了老朋友“百分数”,这一次我们继续探索着“老朋友”百分数。
上一次,我们只探索了百分应用(1)的“第一扇智慧门”,是先求相差,再求相差除以单位“1”的应用;接着,我们去拜访一下百分数的“第二扇智慧门”吧,你有勇气去陪我去探索吗?有的就来吧!
一进去,看到有一道题我们要理解其中的意思,例:阳光超市一种电磁炉的售价是320元,比原价便宜80元。电磁炉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我们慢慢去探索吧,张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一道是百分数的应用里的一种‘逆叙’,遇到这些题目,我们先要把重点句补充完整。”比如这一道题我们先在“比原价便宜80元”前面补上“售价20元”,这样一来,我们就好去探索了。我们就可以先算出单位“1”,原价:320+80=400元,我们已知了相差(80)那我们就之前80除以400就等于了20%了,我们拿到了第二小扇门的钥匙了,我们继续开了第二小扇门,只看到有一个公式“知相差先求单位“1”,再相差除以单位“1”。我们探索了百分数的“第二扇智慧门”,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
第一种我们不知道相差,第二种我们知相差;第一种我们知单位“1”,第二种我们不知单位“1“。第一种我们做起来简单一些,就之前求相差,再除以单位”1“就行了而第二种相当于第一种会难一点吧,但我们只要把句子补充完整,再求单位“1”,再用题目中的相差除以单位“1”就行了。
今天,我们探索了百分数的“第二扇智慧门”,我们将会很快又会遇到另一扇“智慧门”的。
六年级数学作文(篇7)
生活中奥秘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去发现奥秘的眼睛。
一天,我在做数学作业时,一道计算题“15*15”印入我的眼帘,我不假思索地用了人们常规的计算方法——竖式计算,而坐在一旁自称“数学天才”的老爸却问我:“难道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吗?”我感到奇怪又好笑,这能有什么简便呢?可老爸却一本正经地拿来一张纸,出了以下四道题,便撒手而去。
如:15*15=?25*25=?35*35=?45*45=?
莫非这其中有什么规律,我的探索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便耐心在稿纸上算了出来,5分钟后,答案算出来了:
15*15=22525*25=62535*35=122545*45=20xx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仔细琢磨起来。突然,头脑里像闪出了个思想火花,我立马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两个相同的数(末尾必须是5),乘出结果的末尾两位是25,而前面的数则是因数里除5外的数乘以比它大一位数的积。为了验证,我又拿“65*65”算了一次,结果果然正确。我顿时激动不已,欣喜若狂,大喊“爸爸快来”。爸爸听了我的发现后,夸奖了我,末尾不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与规律,只要你善于发现,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得出其中的奥秘!”
听了爸爸的话,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研究起下一道题目来,没准还会有些新奇的发现呢!